兴义生物群是指产于兴义市顶效镇、乌沙镇,安龙县龙广镇及云南省罗平县板桥、富源十八连山乡等地,三叠纪法郎组竹竿坡段富含以胡氏贵州龙为主的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双壳类、菊石、甲壳类节肢动物及少量陆生植物的多门类化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同位素年龄值约2.39亿年。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桂松 摄
1957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在云南考察,途经贵州返回北京时,在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意外发现了像蜥蜴一样的古生物化石。他采集了8件化石标本带到北京,交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杨钟健识别出这是一种从未定名的鳍龙目肿肋龙科的化石,并命名为“胡氏贵州龙”。同年,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先生首次在顶效镇绿荫村产有胡氏贵州龙的岩层中发现了鱼类化石,并采集了5件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苏德造先生研究,命名了三个属种,即东方肋鳞鱼,贵州中华真颚鱼和兴义亚洲鳞齿鱼。
这是中三叠世鱼类在我国南方的首次发现,从而使顶效成为我国南方既产有海生爬行动物类又产有鱼类的第一个地点。从此,这一沉睡两亿多年的海生脊椎动物群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兴义也成为世人所关注的地方,猎奇者、研究者纷至沓来。
1995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95年6月16日,贵州省文化厅召开了“贵州龙保护开发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再次肯定了该化石群的科学意义。1995年贵州省将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的光堡堡、豺狗湾、浪务一带贵州龙化石产地列为省级保护单位,这是贵州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产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当地人民政府在保护区内树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保护组织,强化了保护措施,较有效地控制了乱挖乱采。兴义市委、市政府对贵州龙化石及其产地的保护、管理、开发十分重视,设立了“贵州龙化石保护区管理处”,并举办“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展”,建立了“贵州龙博物馆”。
胡氏贵州龙化石 高雪 摄
1998年以来,随着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安龙县龙广镇及云南省罗平县板桥、富源十八连山乡多地贵州龙化石的发现,以及关岭生物群、盘县生物群的相继发现和研究,该脊椎动物群的研究得以深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锦玲研究员于2002-2004年,相继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贵州兴义中三叠统法郎组竹竿坡段Lariosarus一新种》《贵州兴义中三叠世Nothosaurus一新种》,拉开了这次研究的序幕。随后,Rieppel,LinJun,Lichun(2006),程龙、陈孝红、王传尚(2007)报道了海龙类Anshunsaurus的发现,台湾学者Yen-Niea Cheng et al(2006)在“First copleta Pistosauroides from the Triassic of China”一文中,报道和描述全球第一个纯信龙类完整骨架标本—李氏云贵龙类;李淳(2007)先后在中国科学辑地球科学,地质学报上发表《云南中三叠统Macrocnemus(爬行纲,原龙目)一新种及其古地理意义》。特别是徐广辉等(2012-2014),连续发表文章报道和描述了兴义飞翼鱼、优美乌沙鱼。这是飞鱼类在我国的首次发现,而且把这类化石出现的纪录提前了1000万年。另外金帆报道了在该生物群中出现了真骨鱼类,这也是全球已知最早的真骨鱼类。由于这些新化石材料的出现,兴义又一次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界的关注点。
兴义亚洲鳞齿鱼 高雪 摄
2010年以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兴义市乌沙镇泥麦古进行较为科学的发掘,测制含化石的剖面,系统地采样和综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确定该生物群中有大型鱼龙(萨斯特鱼龙类)和黔鱼龙的存在。
兴义生物群的科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胡氏贵州龙是中国南方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它的发现开启了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史,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二是兴义生物群位于盘县生物群、关岭生物群之间,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在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对早期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演化、迁徙、分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三是很多新的化石将一些生物类型的出现时间大大提前。